内容摘要:4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新锐书系之一《数字中国:区块链、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的未来》网络发布会举行。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数字中国:区块链、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的未来》书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赛)4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新锐书系之一《数字中国:区块链、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的未来》网络发布会举行。中信出版社总编辑乔卫兵致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研究员刘玉书做主题演讲,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贾晋京主持。该书全景勾勒了数字中国的发展概貌,并对数字化重构未来变局的时代命题做了具体回应。
乔卫兵在致辞时表示,在应对新冠疫情的大考中,以大数据、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表现很亮眼,数字化变革与数字时代正加速到来。在这个意义上,《数字中国:区块链、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的未来》一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令人欣喜的是,两位作者在书中提出了“数感力”的概念,认为对数字变化的感知能力是赢取未来的关键。
王文就该书的写作过程谈到,“数字中国”的到来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决定了人类的未来,决定了世界的未来。要深刻了解数字大变局,我们需要从五百年、四百年、三百年、两百年、一百年五个历史层面的视角来剖析。比如说从四百年到现在,数字化革命解放的是大脑,包括纳米、超材料、云计算、数字货币、机器人服务、可穿戴设备、数字化家庭、智慧城市等等,在这样一个解放的过程中,我们会突然发现人类开始不必事事亲自去思考,不必事事亲自去发号施令,我们的生活习惯、经济金融运行的规则、社会治理、全球互动的惯性都在发生颠覆式的革命。
刘玉书对该书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数字中国:区块链、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的未来》一书主要回答了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至今需要面对的三个问题,一是流量与民意的问题。数字社会的网络关注和流量对国家治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要注意流量热点中的幸存者偏差的问题,要关注流量之外的短板。二是要警惕算法的垄断和内容上的数字鸿沟。所谓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不同的人所能使用的网络硬件基础设施的差距,更多的是内容上的区别。因此要高度警惕过于智能的数字网络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三是对于产业升级,数字化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万能的,要避免人为焦虑拔苗助长产业升级的正常节奏。
据了解,《数字中国:区块链、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的未来》由王文、刘玉书合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该书以数字革命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为基础叙事逻辑,围绕“变革与应对”这一要义,梳理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时间线,并就中国如何形成快速应对数字变化的“数感力”,从数字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在中国、数字丝绸之路、区块链、智能制造与中美博弈、自主创新与大国角力以及网络安全的防范与对策等几个层面展开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