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笔者看来,新媒介文艺研究的这种症结就在于争论双方虽然结论不同,但遵循的思维逻辑却相似:双方都只“看”到了新媒介文艺中那些“可见”的要素,而“忽视”(无意识地屏蔽)了新媒介文艺中“不可见”的要素。而这些“不可见”的要素正是新媒介文艺带来的“真正”新质。因此,要改变这种研究局面,新媒介文艺批评必须转向,走向“症候式批评”。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一直以来,对新媒介文艺的评价充满分歧,否定者认为新媒介文艺质量低下,肯定者强调其新质,双方争论不下。但值得注意的是,争论的话题一直在重复,对新媒介文艺的研究并未取得多少实质性的突破。在笔者看来,新媒介文艺研究的这种症结就在于争论双方虽然结论不同,但遵循的思维逻辑却相似:双方都只“看”到了新媒介文艺中那些“可见”的要素,而“忽视”(无意识地屏蔽)了新媒介文艺中“不可见”的要素。而这些“不可见”的要素正是新媒介文艺带来的“真正”新质。因此,要改变这种研究局面,新媒介文艺批评必须转向,走向“症候式批评”。
新媒介时代的批评新范式
所谓“症候式批评”,是本文借鉴阿尔都塞的说法而提出的批评模式。阿尔都塞所谓的“症候式阅读”,主要强调视域、认识框架的重要性。认识框架既是一种敞开,能让你“看到”一些东西,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强力遮蔽与压抑,会让你视而不见,不自觉地屏蔽一些东西。因此,症候式阅读的关键就在于对视域(栅栏)的反思,试图去把握被栅栏所压抑屏蔽的空无、空白与沉默。这些欠缺与沉默也就是所谓的症候。借助“症候式阅读”,才能读出那些真正隐匿的东西。“症候式批评”在新媒介时代大有可为,原因有三。
首先,在从印刷时代到新媒介时代的文化转型中,文艺批评必然面临着视域、认知框架的重大挑战与调整,或者说,认知框架的制约作用在这种文化转型时期会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不仅体现在那些拥护传统文艺、贬斥新媒介文艺的批评家身上,也会体现在那些支持新媒介文艺的批评家身上,这是处于文化飞速发展时代的研究者们难以摆脱的魔咒。
其次,相比传统媒介,人们可以生活在新媒介之中,形成所谓的“第二人生”。与此同时,新媒介具有操控性,它需要用户的不断点击与操控,这就更强化了新媒介可生存、可穿越的现场感与亲历感。因此,如同本雅明认为摄影开拓了“视觉无意识”一样,我们认为新媒介的到来形成了“网络存在无意识”,即各种网络时代的生存体验与想象力可称为“虚拟体验”。由于虚拟体验并不是写手有意识地呈现在文本中的内容,而是无意识的一种流露,因此,它常常是“不可见的”,需要采用症候式批评加以挖掘。
最后,新媒介除带来文本内的虚拟体验外,还带来了文本外的大量交互活动。相对于“可见的”文本,这些交互活动是“不可见的”,研究者需要反思自我的认知框架,将这些交互活动考虑在内,努力把握新媒介文艺文本内外的“不可见”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