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的价值,客观上要求我们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其中,就内涵来看,大多数学者从文化本身以及文化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学理意义上的总结,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清醒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有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未来有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参照这一研究理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际上是指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肯定,以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华民族
作者简介: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文化自信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意义。也就是说,文化自信在根本意义上体现为这一自信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所起的作用及作用的大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的价值,客观上要求我们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
首先,有利于从根本意义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代中国是一个显问题,理论界关于文化自信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其中,就内涵来看,大多数学者从文化本身以及文化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学理意义上的总结,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清醒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有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未来有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参照这一研究理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实际上是指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肯定,以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这种价值肯定的大小以及价值信念是否坚定,在根本意义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由此,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就要深化文化自信研究。只有深化文化自信研究,才能进一步科学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筑牢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才能进一步科学阐明革命文化对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才能进一步科学阐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价值,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包容力、凝聚力、创新力、创造力,进而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有利于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针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决定了文化自信和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之间的有机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需要注重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涵养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精神家园,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另一方面,根植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引领和激励人民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能直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从根本意义上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来自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而坚持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既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又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思想理论遵循。由此,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18VSJ0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