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坚定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根基。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提高文化实践绩效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实践绩效。”中国崛起的事实表明,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道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种文化使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并坚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战胜了世界金融危机的艰难险阻,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因此,我们要在抵御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并使文化自信成为抵御西方文化价值观渗透的利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精神;习近平
作者简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坚定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根基。没有一定的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某种文化自信;没有对某种文化认同的坚定性,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并以此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坚定信心。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就谈不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主要是认同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对所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含有被时代摈弃的糟粕,又含有被时代继承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对传统文化要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养分。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磅礴之力”“广阔舞台”“历史底蕴”和“前进定力”,从而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对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认同,主要是认同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遍及全国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先进集体与英雄人物等。这些革命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我们常讲要发扬革命精神,其实质就是首先要认同这一优良革命精神传统,并在认同的基础上践行这一优良革命精神传统,在不断践行中增强对这一优良革命精神传统的自信心。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主要是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先进群体与英雄模范等。在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就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树人,不断提高人们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的自觉性,使践行这一思想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营造良好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