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毕业季、考试周陆续完结,一个学期的忙碌渐进尾声。但清华、北大等高校,却并未因此而静寂下来——一批批来自天南海北的暑期高校游游客,早已跃跃欲试。
关键词:高校;校园游;预约+刷脸
作者简介:
毕业季、考试周陆续完结,一个学期的忙碌渐进尾声。但清华、北大等高校,却并未因此而静寂下来——一批批来自天南海北的暑期高校游游客,早已跃跃欲试。
今年,清华、北大先后出台新规定,实行校园参观网上预约,限制每日入校参观人数,并配套推出微信预约小程序、人脸识别等多项举措,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秩序、改善参观体验。学校表示,此举是为了扭转往年暑期游客在校门口排长队、校园秩序难以维持的状况。
事实上,每到此时,关于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怎样开放的话题总会被拿出来翻炒一下,引发公众议论。一边是人们对参观名校的热情与愿望;一边是校园内部老师学生身处喧闹的无奈。宁静校园,究竟如何与“外面的世界”和谐相处,如何在开放与秩序中找到平衡?
校园不是景区
因校园风光旖旎而著称的厦门大学,去年曾发布校园参观提示明确强调,厦大为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非旅游景点,除学校有关部门确定的参观时间、指定路线、活动区域外,校内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区域不接待参观。
事实上,每到一些特殊节点,具有显著风光特色、人文特色的学校往往成为游览胜地。
三月,武汉大学,樱花盛开,但校外游人攀爬、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却屡成新闻热点,樱花节甚至被网友“吐槽”为“樱花劫”。
而每到暑期,清华、北大校门口都会挤满了游客。为了能顺利入校参观,有些游客甚至不惜凌晨排队。虽然两校均出台了限流制度,但每天数千,甚至过万的游客依旧对原有的校园秩序冲击不小。去年,清华大学二校门、日晷等标志性建筑,均被发现有人刻画的痕迹。
最近,看着越来越拥挤、嘈杂的校园,一位清华大学教授有些无奈地拍下游人如织、人声喧哗的二校门,发出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此时的清华,我最不喜欢,根本不像大学,就是一景区。”
“虽然‘名义’上我们进入了暑假时间。但实际上很多高校都实行‘小学期’制,不少老师和学生在此期间仍有教学或科研任务。但却有些游客在参观教学楼等教学工作场所时大声喧哗、不遵守交通秩序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教学工作秩序。”北京某高校教师杨峰告诉记者。
日益火爆的校园游,也催生了一条利益链——校门外,盘踞着承诺“不排队即可带入校园”的“黄牛党”;校园里,游走着兜售盗版纪念品的小商贩;甚至还有大讲成功学的“伪教授”和“假导游”。一位清华教师告诉记者,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曾在清华著名地标日晷前听到4个导游给游客讲解其历史,但“听了4个,4个都是错的。甚至有些在歪曲历史”。
种种“校园游”乱象之下,相关专家建议,应该以一种更合理、科学的姿态开放校园,让其既不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又能与公众保持良好互动。
“大学不是旅游胜地和参观景点,但禁止参观亦不妥。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国家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高等学府也要在不影响教学活动和师生生活正常进行的前提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存在于世。”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占仁说。
在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看来,大学作为一个需要体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机构,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联系和互动,学生成年且有较强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大学可以将校园向社会人士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要像公园、旅游景区那样供人随意游览。即便可以游览,也必须在一定的限制下进行。”
有限制地开放校园
如今,这种更理性、更人性的校园开放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