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从高职大扩招作为社会治理的政策工具的视角,对该项政策的实施进行可行性分析,探讨此举对我国高职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体系的整合与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高职教育;扩招;就业;社会治理;政策工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继安,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北京 100049;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李马英夏,中国教育在线编辑。北京 100062
内容提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今年将扩招100万人,成为两会关于教育的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中央政府此举旨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根据政策设计,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将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一道,成为扩招的生源。从高职大扩招作为社会治理的政策工具的视角,对该项政策的实施进行可行性分析,探讨此举对我国高职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体系的整合与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 键 词:高职教育 扩招 就业 社会治理 政策工具
高职扩招100万,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表述并不是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工作板块,而是在“双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显然,高职教育扩招100万,不是从教育角度,而是从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角度出发的,即从国家社会治理角度出发的。把教育扩招作为社会治理的政策工具,并非首次。1999年的高校大扩招,遵循的是同样的治理思路。
一、两次大扩招作为社会治理政策工具的动因
1998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时任亚洲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国务院参事汤敏等人的建议下,中央政府将高等教育扩招作为拉动内需和延缓就业压力的政策工具,直接要求当年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50万,并召开会议将扩招任务层层下达,就此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全国高校招生不到61万人,1998年招生108万人,8年时间增长47万人。而在1999年,招生总量跃升至160万人,一年增长52万人。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跨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8%,直逼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线。
其实当年,在汤敏等人上书中央呼吁扩招之前,社会上就存在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配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发展的争论。当时,反对扩招的声音主要集中在教育内部,源自对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和质量下降的关注。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高校扩招被政府当作应对经济社会挑战的政策工具。1999年的大扩招,至今仍然有许多不同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扩招为我国在过去20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了人才储备,功不可没。
20年后,我国再次面临严峻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中美贸易摩擦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2018年国内GDP增速仅有6.6%,是近二十年来的最低值。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中央对此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把2019年度GDP增长目标仅设定为6%~6.5%。而稳定和扩大就业,是追求增长质量背景下,必须解决的大问题。高职扩招100万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解决新增劳动力的目标是1100万。在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下,我国经济正在进行深层次结构性改革,即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引发较大范围下岗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在2018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在一些企业中出现技工短缺、熟练劳工短缺、新型人才短缺的现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在2019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
合力推动之下,将高职教育大扩招作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应对产业升级所需劳动力结构调整的政策工具,也就不难理解了。
图1 1977-2017年高考报名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教育部官网数据及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图2 1998-2017年初中毕业生人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